新欧美三级经典在线观看,欧美a级毛欧美1级a大片式放,午夜无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日日av拍夜夜添久久免费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座談會”綜述 志存高遠 擔當責任 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來源:中國作家網 | 王楊  2022年11月19日17:49
關鍵詞:魯迅文學獎

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興起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之際,2022年11月19日上午,“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座談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主席、中國文聯主席鐵凝在座談會上致辭,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主持座談會。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翻譯家以及評委、編輯代表參加座談。艾偉、張者、楊慶祥、劉笑偉、李舫、鐘法權、薛慶國代表獲獎作家,潘凱雄、季亞婭代表評委及獲獎作品責編在座談會上發言,結合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立足各自耕耘的文學領域和文學實踐,從與時代同行,為人民抒寫,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歷史主動,扎根傳統、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等方面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認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要志存高遠、擔當責任,堅持貼近人民、深入生活的創作理念;在與世界、經典和偉大文化傳統的對話中開闊眼界、提升人格境界,擔負起延續文化和文學史的責任。

中國作協主席、中國文聯主席鐵凝在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座談會上致辭

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主持座談會

與時代同行 抒人民心聲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座談會”現場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本屆魯獎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上新征程的關鍵歷史節點舉行的國家級文學評獎,獲獎作品勾勒出從時代英雄到平凡奮斗者的人物群像,折射出不同時代閃亮的精神圖譜。正如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在致辭中所說的那樣:“當作家與黨和人民一起奔赴我們民族的光明未來時,他自然而然就會被這沸騰的生活所打動,被可愛可敬的人民所感動。他的文字浸透了生活的汁液,也具有了時代的重量。”

文學理論評論獎獲獎作家代表楊慶祥發言

在文學理論評論獎得主楊慶祥看來,文學工作者在奮進新征程,創造新時代文學高峰的過程中,需要特別重視的首要一點就是要堅持文學創作的人民性。“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人民性就一直是進步作家所追求的審美品質,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經典作家的創作,都是為人民立言、抒人民心聲的。在社會主義文學時期,趙樹理、柳青、路遙等作家更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書寫了不同歷史時期嶄新的人民形象。新時代以來,書寫人民的作品層出不窮,其中不乏佳作力作,如梁曉聲的《人世間》、陳彥的《裝臺》等等。更年輕世代的寫作者們也不停地突破自我的局限,與更廣大的人民同理共情,獲得了持續的寫作資源和寫作動力。在堅持人民性的基礎上,楊慶祥認為,文學創作還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守正創新,探索更適合自己的表達形式和審美風格;要堅持汲取古今中西的精神資源,在融合貫通中創造出優秀的作品。

報告文學獎獲獎作家代表鐘法權發言

“為人民而創作,既是歷史使命,更是時代賦予的首要任務。”報告文學獎獲獎作家鐘法權表示,一個優秀的作家,唯有心中裝著人民,才會有大格局、大胸懷、大氣魄,寫出與時代同行、與偉大時代相輝映的鴻篇巨作。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一個作家如何寫出與時代相一致、與人民要求相吻合的偉大作品,對于這個擺在每個作家面前的時代課題,鐘法權認為,作家首先要樹牢文化自信,以勇立潮頭的決心和氣勢,投身于偉大的時代。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自覺站在歷史的高度統攬創作,在謳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成就創作理想和目標。要處理好大與小的關系,站在歷史發展的新高度,腳踏實地,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強大韌勁,寫出上接文脈、下接地氣、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作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詩歌獎獲獎作家代表劉笑偉發言

新時代氣象萬千、富于廣度和深度的諸多特質給詩歌創作注入新的靈感源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詩歌獎獲獎者劉笑偉堅信,能夠寫入詩歌史的作品,無一不是藝術地見證時代的作品。新時代詩歌需要確立新的詩歌價值取向,既要有傳統的內容,又要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傳遞出對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的深深崇敬和對新時代的深厚情感;深入挖掘新時代所獨有的題材和詩歌意象,創作出新的詩歌意象。新時代詩歌要傳遞出屬于偉大時代的文化自信;扎根于大地,傾聽人民呼喚,發出時代強音,形成自己的美學風范。在充滿激情奮斗的新時代,新時代詩歌應該充滿瑰麗的色彩、夢想的旋律,既宏大又精微,既古老又現代,既雄壯又柔情,給人新鮮的體驗和前行的力量。同時,面對新時代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詩歌應該更具有現代意識,具有無限包容性與可能性;詩人們要大膽探索新詩現代化道路,借鑒古今中外的優秀詩歌成果,以富于藝術魅力的創作為新時代文學“高峰”貢獻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 講述中國故事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座談會”現場

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重要標準。在增強文化自信、建構文化強國,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好中國形象等方面,文學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短篇小說獎獲獎作家代表張者發言

短篇小說獎得主張者認為,增強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需要優秀的文學作品。有了優秀的文學作品,才能讓中國的文化在全世界綻放出美麗的光芒。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如何用文學的方式記錄時代,謳歌時代的進步,跨出國界去展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成就,是擺在作家面前的重大課題。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是每個作家的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張者說,“作家就要聚精會神地,心無旁騖地去寫作”,“文學作品的寫作需要耐心,特別是小說創作,需要耐得住寂寞,鍥而不舍地去探索,去挖掘”。

散文雜文獎獲獎作家代表李舫發言

“一部《論語》,一部《道德經》,兩部經典,按今天的報紙排版,不過兩個版面容量。然而,兩者所代表的相互交鋒又相互融合的價值取向,激蕩著中國文化的延綿不絕和世界文明的繁茂豐盈,這是我們的文化自信,也是我們的歷史自信。”散文雜文獎獲獎者李舫表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同樣,擁有歷史自信的國家,能從歷史發展軌跡中深刻理解命脈賡續的歷史邏輯,具有洞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的強烈使命擔當和不畏萬難的精神氣質。李舫說,文學是文明的初心和先鋒,是文化藝術的武庫。文學的作用,就是試圖將那些早已枯萎數百數千年的花朵重新放回歷史的清水里,還原其時間、人物、場景、環境、思想,使其再度綻放。

文學翻譯獎獲獎作家代表薛慶國發言

在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中,外國文學翻譯者也責無旁貸,擔負著重要使命。在文學翻譯獎獲獎譯者薛慶國看來,文學翻譯工作除了將優秀外國文學作品譯介到中國,讓中國讀者和作家從中汲取滋養和啟迪的應有之義外,文學翻譯還體現了當代中國文化的開放特質,在我們海納百川、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傳達了中國和中國文化向世界敞開胸懷的重要信息。不同國家、文化的人們雖素未謀面,卻因為文學成為靈魂的知己,相知相親。薛慶國說,外國文學譯者跨語言、跨文化的能力,是我們對外講述中國故事的最大優勢;在長期從事文學翻譯實踐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寫作能力和講故事的本領。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表示,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文學翻譯家也大有可為。

在傳統的土壤生長 依靠創造力騰飛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座談會”現場

新時代召喚者新的藝術創造,激勵著作家不懈探索創作的新的可能性。本屆魯迅文學獎也集中展現了新時代文學勇于創新的藝術品格。文學上的創新和創造,離不開生活的哺育和傳統的滋養。作家和文學工作者也正是通過腳踏實地的文學實踐,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和力量,依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文學的飛躍。

中篇小說獎獲獎作家代表艾偉發言

中篇小說獎獲獎作家艾偉認為,今天中國作家的寫作面對兩個傳統:一個是五四以來以白話文寫作的現代小說的傳統;另一個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傳統,這兩個傳統一開始就是交匯融合的。漢語是所有古老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語言,這一語言天然地成為我們每一個寫作者的DNA,我們靠它來表達時代豐富而復雜的感受。“我們要做的工作是把這一語言擦得更亮,使她變得更為動人”。面對這個時代豐富、斑駁、生動的經驗世界,在得益于傳統滋養的同時,艾偉說,我們還需要更為強大的“創新創造活力”。小說被稱為一個民族的秘史,也是關于人類經驗的容器。每一代作家都有責任去關注、去發現、去表現這個時代中國人的生活。生活永遠是創作之母,是創作者取之不盡的寶藏,作家要做的就是全然地向豐富多彩的生活敞開,誠實地寫出這個時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他們的精神脈動。

魯獎評委代表潘凱雄發言

“作為國家級最高文學獎項之一的魯迅文學獎,以國家意志、家國情懷、藝術精湛作為自己的選擇標準,就是國家獎的題中應有之義,也完全符合厚重內容與藝術個性完美融合的藝術規律。”第八屆魯獎評委代表、短篇小說獎評委潘凱雄認為,最終獲獎的五篇作品各有其特點和某種代表性,但未能獲獎的作品更是“藏龍臥虎”。近 300 篇參評作品盡管只是我國短篇小說年生產量中很少的一部分,但既涵蓋了老中青三代作家不盡相同的藝術風采,又呈現出我國短篇小說創作枝繁葉茂、主干突出的整體狀況。潘凱雄特別代表評委們向更多堅持短篇小說創作并致力于這一文體探索與創新的作家表示深深的敬意。

獲獎作品責編代表季亞婭發言

如果把文學比作廣袤璀璨的星空,那么承擔從內容生產到作品傳播等基礎性工作的編輯就是行業里腳踏實地部分。但文學編輯、獲獎作品責編代表季亞婭認為,編輯是知識性、智慧性和思想性的活動,需要付出大量創造性的勞動,完成從地面到天空的騰飛。在一個編輯職業標準面臨挑戰和轉型的時代,編輯還要同時具備文學策展、媒體傳播、專業閱讀、經紀人和秘書的素質,它對從業者能力要求之高,讓人時時感受到“本領恐慌”。期刊編輯是文學現場最敏銳、直接的探測器,文學期刊是推出新人的舞臺,是文學標準和尺度的確立者和引領者。他們開風氣之先,又將新風散播在時代思想文化氣質里。對此,季亞婭與同行共勉:“唯有不斷自我完善、自我革新,才能有擔當起文化傳播與創造的勇氣和本領。” (攝影:王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