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欧美三级经典在线观看,欧美a级毛欧美1级a大片式放,午夜无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日日av拍夜夜添久久免费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視覺時代,兒童文學如何才能講好故事
來源:中國作家網 | 虞婧  2018年10月03日08:53

首屆中國—丹麥文學論壇于9月26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論壇的下午場以“視覺世界中的文學——文學對啟迪兒童探索世界所起到的作用”為題,邀請了來自丹麥的作家安妮·索菲·漢默、索倫·耶森,與中國作家翌平、周曉楓、李東華進行對談。

視覺時代,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圖像涌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學閱讀也受到了沖擊。成年人總是擔心孩子們會在影視、網絡、動漫的圍剿中放棄了對純文字作品的閱讀,甚至是導致童年本身的過早消逝。面臨新的挑戰,兒童文學如何才能講好故事,繼續發揮啟迪作用?參與論壇的兩國作家、學者展開了深入的交流與討論。

優秀的作品,在數字媒體時代也仍然會有出路

安妮·索菲·漢默認為,數字媒體時代的閱讀焦慮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命題。曾幾何時,孩子們可以在閱讀中認識來自于其他時代、文化和宇宙的外部世界,或是感知自己的內心世界,在故事中體驗喜悅、恐懼和悲傷。而手機和電腦的存在,使得各種視覺性的圖像、影視娛樂侵占了兒童閱讀的時間。與十年前相比,丹麥兒童在閱讀上花的時間就大大減少了。

電視上的卡通片、平板電腦上的視頻網站,有如此多的娛樂活動來爭奪孩子的注意力,書要怎么贏過它們呢?兒童文學作家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激勵孩子們在數字化世界中的閱讀興趣。

她認為,兒童文學作家要直面視覺時代,并且進行改變以跟上日新月異的世界。故事創作必須和當下兒童的生活結合起來,孩子們也想聽聽他們所認識的世界,同時代的作品將使他們更容易產生認同感和畫面感。懷舊的兒童文學并不是唯一的標準,作者必須在孩子們所在的地方與他們相遇,向他們展示與這個世界的聯系,這同樣是一種可視化。

作者為讀者創造了閱讀基礎,但讀者具有從內部構建圖像的能力。所以無論是否在表層意義上視覺化,文學都與圖像創作密切相關。 一本書的意義與價值,在于在讀者周身創造一個房間,一間用來投入身心的房間。優秀的作品,在數字媒體時代也仍然會有出路。

圖畫書的延伸性與文學張力

盡管數字媒體產生了種種閱讀焦慮,但圖像并不與兒童文學完全對立。相反,圖畫書是兒童文學作品的重要類別。圖畫是某種精神世界的圖像呈現,而在圖畫書里,文字與圖畫的結合往往能夠有效地傳達經驗的廣度和深度,也使得兒童閱讀的方式更為多元、豐富。

索倫·耶森不僅是一名兒童文學作家,同時也是一位插畫師。他以自己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文學作品為例,介紹了插畫作為一種圖像的作用。在他針對2-5歲兒童的“恐龍迪諾”系列圖畫書中,大量的插畫直觀、生動地展現了迪諾的童稚與童趣,使得年幼的孩子也能獲得閱讀的樂趣。而在針對10-12歲兒童的書中,他嘗試通過繪制文字中未曾展現的內容,來探索文字和插畫之間的關系,最終發現插畫延伸了文字涵義,并為故事增添了一些超出文字內容的寓意。所以優秀的圖畫書要做的不僅僅是讓“1+1=2”,更是要創造出比1和1融合更大的數字。

對此,翌平補充到,真正好的兒童故事是具備畫面感的,如果一本書中有插畫,那么它就要如同信息云一般,不僅可以與文字相得益彰,并且可以滲透、擴張、發散,在意義表達上擁有著無限的內涵延伸潛力和可能性,從而形成一種文學張力。

讓兒童文學在黑暗中也能誕生絢麗的焰火

如果說視覺時代的泛娛樂化、膚淺化令人感到擔憂,那么在兒童文學中融入現實元素將變得更有必要。

周曉楓以自己的第一部童話作品《小翅膀》為例,說到:“不能因為讀者是孩子,就回避陰影。假如我們偽造一個明亮而失真的童話世界,卻讓孩子們在現實中摔得遍體鱗傷,那同樣是我們的不誠實和不負責。” 書中的“小翅膀”是一個專門負責為人類投夢的小精靈,不過他投的是“噩夢”,是帶著恐懼、害怕等讓人感覺不適的夢。“我們不能否認夜晚的存在,不能否認噩夢的存在,但黑暗中也能誕生絢麗的焰火。”

在她看來,兒童文學并不是把孩子鎖在無菌箱里隔絕傷害,更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和社會聯系起來,加強孩子的抵抗力和自我保護能力。這個世界的瑕疵和破綻——就像醫生給孩子打疫苗,或許有著輕微的刺痛,但能夠讓孩子形成肌體的免疫。如若能這般寫作,兒童文學就能像賣火柴的小女孩,用詞語的火柴,用頭腦里的想象,去擦出一道道光痕,抵抗黑暗和寒冷。

新科技將給書籍帶來更多可能性

兒童借以了解世界的介質日益多元化,且更為碎片化。文學在視覺時代對兒童的啟迪作用還剩下多少,什么又是好的兒童故事?

翌平認為,視覺本身就是文學,本身就是情感。好的兒童文學有四種特質:一是一份邀請,誠心地邀約孩子一起參與開心與神奇;二是一種心靈聯通,作者的感覺接通兒童的感覺,而不是一種思想的灌輸;三是奇妙的,充滿未知、陌生與挑戰的,被文字符號帶入的意想不到的游戲;四是激活人的感官感覺,有趣的文字開啟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讓思維、聯想、直覺、靈感活躍起來,讓孩子的大腦享受到與眾不同、出人意料的精彩。

所以,好的故事本身就有一種內在的視覺化。而外在的視覺表達往往會豐富讀者對文字的感知,將視覺變成內容,將更接近孩子的真實感受。情感可以讓畫面來表達,也可以用音樂去聯通感知,新的科技可能會對傳統書籍的創作和閱讀帶來沖擊,但同時,它也為書的內涵帶來了更豐富的可能。

在李東華看來,視覺時代重塑的是兒童的閱讀生態,并不意味著吞沒了兒童文學,文學在啟迪兒童成長方面所起的作用從未消失。“兒童文學不是一棵樹,而是一片森林。”她認為,應該以寬容的眼光看待兒童文學的發展,允許其積極地與其他介質融合,視覺時代的兒童文學將更為多元,打開兒童自身幻想與想象的鑰匙,培養他們感知世界的能力。

她也相信,經典會通過新科技的方式傳遞到一代又一代的兒童心中,孩子們依然愿意通過一部文學作品,來寄寓他們想探索這個世界的雄心,來想象他們將要展開的人生歷險。“當一個孩子開始啟程走向生活和世界的腹地,讓那些蘊含同情與愛心的文學作品滋潤他們小小的心靈,那無疑是屬于充滿詩意和溫暖的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