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欧美三级经典在线观看,欧美a级毛欧美1级a大片式放,午夜无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日日av拍夜夜添久久免费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聽金波先生談詩:60年為愛與美歌唱
來源:中華讀書報 | 陳香  2018年06月01日07:40

金波:原名王金波,首都師范大學教授,新時期以來中國最為重要的兒童文學作家之一。1961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1957年開始發表作品。出版過詩集《回聲》《綠色的太陽》《我的雪人》《在我和你之間》《林中月夜》《風中的樹》《帶雨的花》《我們去看海——金波兒童十四行詩》《金波的花環詩》等二十余本;童話集、兒童小說《小樹葉童話》《金海螺小屋》《蘋果小人兒的奇遇》《眼睛樹》《影子人》《白城堡》《追蹤小綠人》《烏丟丟的奇遇》《婷婷的樹》《點亮小橘燈》等多部作品;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學語文和音樂課本。多次獲“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冰心圖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等。1992年獲國際安徒生獎提名。

《金波的花環詩》(含《獻給母親的花環》《獻給愛的花環》《獻給樹的花環》),金波/著,鄒曉萍、索曉玲、覃敏/繪,明天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40.00元/冊

金波先生的新居在北京以北。周五拜訪的時候,北京下起了不常見的中雨。一路驅車,春雨淋漓,花木扶疏,遠山如黛,遠離市區的煩擾塵囂,一如先生60年筆耕不輟,用他的充沛童心、真摯情感、典雅美文、音韻審美,在詩中為中國的孩子們營造的這獨一座美與善的桃花源。

待到先生家,果不其然,金波先生已經早早地在門口迎候——即使上門拜訪的是我這樣的后輩。長者之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如奈保爾所言,“好的或有價值的寫作,一定有賴于作家身上的某種道德完整”。

一向選擇格律形式寫詩,體現了金波先生對詩的認知。在他看來,詩歌與一般文學樣式不同,需要入于耳,根于心,是一種聽覺的藝術,尤其是兒童詩,更需要格律。比如,對于幼兒來說,感知聲音之美早于感知內容。詩歌是建立在聲音的審美之上的;詩歌的顯著特征,就是必須在音韻和格律上加以整飭,使之富于語音上的美感。這與其說是一種規定,更不如說是“詩成其為詩”的壁壘,直到詩家隨心所欲不逾矩,看似在框架內,卻毫不拘束地表達美。

詩人的稟賦和個性有關,也和環境有關。金波先生曾言,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參加革命去了,母親撫育他長大。母親用鄉音讀的很多首童謠,至今仍歷歷在耳,留在他的記憶中,這讓他情感變得豐富,體驗變得敏銳。當字組成句子以后,便在詩人的手里獲得了生命。而這生命是否精彩,那就要看詩人了。一首好詩絕對不是抽象的理性論證,而一定是一個獨特唯美的詩意王國,是詩人用噴薄的情感、點石成金的手法造就了美麗,讓讀者自然而然進入了詩人的美善天地。

對于兒童詩而言,還需要詩家擁有充沛的童心,以喚起孩子的共鳴。如果說兒童文學作家是“生就的”,那么這種秉賦是,始終保留著童年的真實感受、真實想象、真實愿望。這“真心”,不會因年齡的增長而淡漠,不會因知識的增多而棄置,也不會因世俗的陋習而改變。每一顆童心都是一座美麗的花園,充盈著對天地萬物的好奇感知,和飽滿鮮活的生命體驗。

有兒童的地方就有黃金時代;有童心的人就有天堂。

詩歌是聽覺的藝術

讀書報:十四行詩有著形式格律方面的種種苛刻規范,例如韻腳的排列組合、音節的抑揚頓挫、內容的起承轉合、最后兩句對偶等;而構成“花環”的十四首十四行詩必須首尾相疊,即每一首的首句需用上一首的末句,其第十四首的末句,則需要用第一首的首句,而“尾聲”一首,必須由前十四首的首句,按順序排列組成。如此森嚴的格律,曾讓多少詩人在“花環”前望而卻步。您為何選擇了如此苛刻而嚴密的格律形式來寫詩?或者說,這體現了您對詩歌怎樣的認知?

金波:的確,14行詩的格律非常森嚴,所以,我帶有一種挑戰性的興趣去寫詩。再就是,我們的自由詩到如今大概有100年的歷史了,可是新詩、自由詩的格律一直都在探索之中。我認為,詩歌跟一般的文學樣式——比如說小說、散文是不一樣的,它要靠口耳相傳,需要入于耳,根于心,其實就是一種聽覺的藝術。為了傳播,為了人們的記憶,詩歌需要找到格律。

像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新月派”的詩歌,聞一多這一批詩人,一直在尋求、創造一種格律。建國以后50年代那一段時間,何其芳他們又是在尋求格律,當然,實踐到如今,新詩還沒有找到被大家都公認的格律形式。但這種需求是必要的。在詩歌形式上,我的前輩們都在探索,我寫到一定時間,我也會去探索一下。

兒童詩更需要格律。可是我們當前發表的兒童詩,慢慢地慢慢地,大部分都不押韻了。我覺得,給孩子寫的詩歌,跟給成年人寫的詩應該有所不同。孩子一誕生,就在詩歌的韻律當中生活,媽媽的搖籃曲是最有韻律的。雖然嬰兒不知道媽媽唱的是什么,但是聲音大于內容,首先是媽媽的聲音吸引了他,而不見得是媽媽唱的是什么。所以,對于嬰兒來說,詩歌首先是聽,是聽覺上的審美趣味的建立。給孩子寫詩,真的是要特別講究格律,講究音樂性,讓他聽了舒服,心里感到溫暖。

對兒童來說,讀詩不但要欣賞內容,還要欣賞形式。現在孩子都很喜歡讀古典詩詞,歸根到底,古典詩詞首先欣賞的是形式,欣賞的是押韻,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孩子還沒有情感的共鳴,他沒有經歷過別離,但是孩子為什么一朗誦就會了呢,是聲音,是韻腳。所以,我覺得對孩子來講,讀詩不在欣賞內容,甚至欣賞內容是第二位的,而是欣賞形式,最淺顯的就是韻律。首先讓孩子從聽覺上享受一種美的感覺,他對詩就有興趣了。我小時候就是這樣,我媽媽給我讀民間的童謠,有的不見得懂,可是媽媽的聲音非常美,我就覺得這詩是最美的;而讀別的文學樣式,沒有這樣的感覺。所以讓兒童欣賞詩,我覺得要從聲音入手。

讀詩:情感體驗的無限再認識

讀書報:三本花環詩中,我最愛的是《獻給母親的花環》,母親的滄桑人生和“我”的成長,在回環往復的旋律中流暢而富有層次地展開,和諧純凈之外,又有了一種黃鐘大呂的厚重和典雅,體現了一種讓人驚嘆的美。那么,詩人的稟賦是不是天生的呢?怎么能寫出一首好詩來?對于沒有受過專業文學訓練的普通讀者尤其是小讀者而言,如何判斷一首詩是好詩?如何讀出詩中的美感和內涵?

金波:在我的兒童文學作品當中,母愛是重要的主題。在寫這首獻給母親的花環詩之前,我已經寫了很多歌頌母愛的作品,包括散文、詩歌、童話等。我為什么要寫獻給母親的14行詩的花環呢,主要是當時我媽媽去世了。她1993年去世以后,在一段時間,我經常回憶起童年的生活,很多往事都涌上了心頭,我覺得我紀念母親的最好方式,是寫一首比較有分量、長一點的詩。

我媽媽是一個很平凡的人,她稍微懂一點文字,能夠讀報寫個信,但并不是很高級的知識分子。我媽媽的一生,實際上真的是普通老百姓,特別是一個中國婦女典型的一生。她作為一個家庭婦女,照顧了幾代人,從我的祖父,到我的父親,到我的孩子。她的這種美德,她健在的時候,我習以為常了;她走了以后,我才深切地回憶起來。所以在這種情感之下,我決定寫一首花環詩。它有難度,但是花環詩這種詩的形式可以承載一些重大的主題,因為它的結構非常龐大,講究起承轉合,格律非常森嚴,所以我想用這樣一首有分量的主題詩來紀念我的母親。

一個人寫詩是不是有稟賦,應該說是有的,但是這種秉性,在一定的環境之中,才能夠健康成長起來。我的媽媽并不識很多的字,但她從文學的角度、教育的角度,給我讀過很多她小時候讀過的童謠。所以,我開始對詩歌的旋律、節奏很感興趣和敏感。后來我上了大學,課余的時間我是研究童謠的。

所以,盡管秉性是先天帶來的,但是后天能不能給一個溫暖的溫床,非常重要。對我而言,種下的詩歌種子,是我媽媽給我朗讀的民間童謠。

對于孩子來說,及早接觸詩歌是非常重要的,不一定要等到他會識字、會讀書了。既然詩歌是一種聽覺的藝術,熏陶他、造成一種敏銳的聽覺,非常重要。這種聽覺的訓練,跟沒有是不一樣的。音樂的耳朵就是對音樂極為敏感,詩歌也是另外一種音樂,是不譜曲的音樂,它有它的節奏。所以我覺得,應該及早給嬰兒詩歌的熏陶。再就是,讓一個孩子喜歡詩,最直接的是給他朗誦詩。我的孩子還在幼兒園的時候,我就給她朗讀詩歌。甚至我給我女兒寫詩,她三歲的時候,根本不懂詩,但我也會給她朗誦。孩子會覺得,這首詩歌是寫給我的,而且爸爸的聲音非常重要的。當然,當孩子有了語言表達能力的時候,給他朗讀一些詩歌作品,給他講一講,也讓他說一說他聽這首詩是什么感覺,也是一種詩歌的審美。往常的親子閱讀側重于故事,其實在親子閱讀當中,詩歌是非常重要的,要盡早接觸,要跟孩子從讀詩歌的方式交流感情。

讀書報:藝術的基礎是文學,文學的靈魂是詩。現在的兒童文學領域,長篇小說特別火,但是詩歌一直是不溫不火的狀態。如何認識詩歌對孩子精神成長和全面成長的意義呢?

金波:讀詩最重要的是引發孩子的共鳴,而且這種共鳴是多方面的。其一聽覺,他覺得好聽、音樂性很強,押韻和不押韻,作用于孩子的聽覺是不一樣的;再一個,詩歌的表達方式,比如說反復、排比,和一般敘述、記敘的散文是不一樣的,孩子如果對詩歌結構的方式、語言表達的特點感興趣,這又是一種共鳴。如果孩子喜歡詩,也可以讓他寫寫詩。有時候孩子自己也有這個要求,他讀完這首詩,他并不知道他下面說的話也會有詩的熏陶和影響。如果喜歡,他有時候要往這個韻上去找一找,這是孩子的游戲,但這種游戲是共鳴的結果,共鳴對孩子來說,就是愛上了詩。所以,從不同的角度,內容、形式、敘述方法的角度等,都可以培養孩子的詩歌審美。總而言之,對孩子來說,讀詩是最重要的審美興趣的培養。

詩歌是一種非常精微、凝練的文學形式,它有大量的空間留白。我寫詩就是這樣,本來我這首詩可能就是一篇童話,最初我構思的時候,它是有情節、有人物,甚至有矛盾的,但最后寫成了一首詩。所以,詩歌留下的空間,或說空白是很大的,這個時候就要抓住孩子讀詩,讓他說一說他是怎么理解這首詩的,給他一個表達的空間,讓他去進行聯想或者想象,引起共鳴。詩歌是情感的表達,但是情感的背后有情結,那么你要把這情結給孩子們演示、擴大出來,或者啟發孩子們講講。這些都是填補跳躍的詩留下的空白,非常重要。

讀書報:詩歌留白當中,其實也飽含著詩人深厚的生命體驗,通過詩歌,去感受語言文字之美和詩人蘊含其中的思想內涵,是一種閱讀的基礎。沒有這種基礎,即使讀長篇小說,也是在單純讀故事,而不能感受文字之美和體驗之美。

金波:是,詩很講究意境,而意境有時候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有時候,一首詩意境的挖掘會沒有盡頭,詩無達詁也是這個意思。一首詩,10個人有10個人的體驗,對他的切身體驗的不同表達。所以,除了給孩子讀詩,還應鼓勵孩子仿寫,這也是孩子親近詩的方法。我小時候就是這樣,我把我喜歡的詩都抄在本子上。

所以,詩歌這種形式雖然短小精微,但是體會詩或者親近詩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而且詩儲存在感情當中。一部長篇小說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故事結構,或說情節,但詩歌給你的體驗,是感情當中的無限再認識,一首詩常讀常新,常思常新。所以,孩子如果愛上詩,和他讀小說、讀散文的體驗絕對是不一樣的,他能體驗到詩意。

感受愛與美

讀書報:您曾經引用散文家普里什文的一句話,說您的天性中,“素來有渴求韻律的愿望”。而您對韻律的敏感,對“韻腳”的感知,是從很小的時候起,聽母親念誦童謠和兒歌開始培養起來的。那么,您是因為什么原因走上了文學創作這條道路?為什么選擇為孩子們寫詩?您希望孩子們從您的詩歌中感受到什么?

金波:我對聲音比較敏感,可能是我母親給我念的童謠,引發我走進童謠的世界當中。最初我寫的詩,都是有嚴格格律的,兒童詩幾乎80%都是可以譜曲的。我對韻律比較敏感,一開始進入到寫詩狀態的時候,我的聽覺就具備了這樣一個條件,或者說我對自己有一個要求。現在我寫詩,一般都要朗讀,出聲的朗讀或是默默的朗讀,然后在朗讀中修改我的詩。比如十四行詩,到什么地兒押什么韻,每一行之間的節奏感都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所謂的“頓”,所謂的“節奏”。

我希望孩子們從我的詩歌中感受到愛和美,這是一切文學,特別是兒童文學要首先給孩子的。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感情豐富是非常重要的;培養孩子豐富感情最好的方式還是文學藝術,說教是沒用的,讓孩子自覺自發地從文學作品當中受到感染。

我非常喜歡跟孩子們,特別是跟感情豐富的孩子對話、交流。現在我們都要求孩子們懂得紀律,懂得道德。但是,接受道德的這個孩子必定是感情很豐富的。具備道德情感的時候才能接受道德,就是從感性到理性。對一個感情豐富的孩子而言,你不用去強調,他就知道怎么做,因為他有對世界的愛,對人的愛。這是詩歌所要表現的,也是我希望孩子們從我的作品中得到的。

再一個,孩子能不能發現美,是我們檢驗孩子情感夠不夠豐富的方法之一。一個善于感受美的孩子一定是想象力非常豐富的,因為他在創造美。我舉個例子,好多年前,我認識的一個孩子,冬天的雪地里,他看到墻旮旯里面長出了綠草,因為那個地兒避風。于是這個孩子把所有的同學都叫來,說我發現了一個秘密,冬天還有草。但有的孩子就表現得非常冷漠,說這就是草,誰沒見過呀。這個為雪地里長出的草歡呼的孩子,我覺得他感情很豐富。有的孩子對昆蟲,對鳥,對小動物很喜愛,喜歡跟它玩,對小動物的生命很珍惜,這都是情感豐富的表現。

我想,我還是比較喜歡孩子。當我是孩子的時候,我并沒有這個感覺;當我做了父親的時候,我就覺得孩子的世界真的是太豐富了,探索不完;孩子有時候不經意說的一句話,我覺得我都可以去思考。有一次我進校園做講座,請孩子說說,什么是愛。有孩子說,當我聽到有人叫我名字的時候,我感覺到很安全,這就是愛。我覺得這句話內涵太豐富了。所以我覺得,孩子的世界、童年的世界真的是非常豐富。我經常說這句話,我說我們常常把孩子比作是一朵花,但是我接觸孩子的時候,我覺得他們的心靈是一座花園。

讀書報:之前的成人文學作品,是把兒童視為規訓的對象。而兒童文學的可貴,也正是在于它發現了童心的無疆,童心的可貴。

金波:對,我覺得對兒童文學作家來講,就是需要發現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快樂憂傷,他的想象,他不同時期的興奮點是什么。我就想,兒童文學其實就是寫兒童的成長文學。

童年生活的對應物

讀書報:從近期您的作品來看,《婷婷的樹》《點亮小橘燈》到《昆蟲筆記》,小昆蟲、小鳥、小樹、小花朵,還有您童年記憶里的那些富有靈性的、永遠那么鮮活的“小物件”。選擇為微小生命而歌,寄寓了您怎樣的表達?

金波:一開始,我并沒有意識到我的選材問題,但是后來特別是我出版了一本《點亮小橘燈》以后,其中有一組小散文就是寫我的小物件,我就發現,我越寫怎么寫的東西越小了呢。東西是小了,但我思考更深入了,發現得多了,我比較喜歡從多種角度來表現生活當中的事物。比如說母愛,我寫了很多作品;

比如說樹木,我也寫了很多,《婷婷的樹》就是主要寫樹的;我寫蒲公英,我寫陽光,寫雨,寫一些小物件。這些東西我感覺總也寫不完,為什么?比如寫雨,因為我不同時期對雨的觀察、對雨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必須不斷去回味它,去觀察它,去發現它,去感悟它。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時間去寫的時候,一定是不同的表現方法,所要表現的思考內容也是不同的。

后來我總結了一個感覺,這些微小的事物,它們好像成為了我童年生活當中的一個對應物,我一想到童年,總會有一些東西跟我當時的情感對應起來。比如說蒲公英。在所有的野花野草當中,我最喜歡的是蒲公英,因為我覺得蒲公英跟一般的花草不一樣,它會飛,它的種子就變成了一種有生命力的存在。我們的童年時代就玩一種游戲,把蒲公英吹起來,它飛得很高的時候,對蒲公英說,蒲公英蒲公英你下來。我們管蒲公英叫老頭,因為它長著白頭發白胡子。我寫了一首詩《老頭老頭你下來》,后來又寫了童話。

所以,這些小物件成了我童年生命的對應物,我永遠喜歡它,常寫常新。比如我寫完《老頭老頭你下來》這么一個故事后,等我年紀大了,我又在想象,自己能不能變成蒲公英飛上天去呢。這是人到老年以后的一種思維方式,他希望飛翔,希望擁有童年時代的那種飛翔的想象力。所以,寫的雖然都是蒲公英,但寄寓了我不同時間的感觸。這些童年生活的對應物,寄予著我對于生活的感受,還有一種綿長的思念,和新鮮的體悟。

詩是一種家庭文化

讀書報:詩是最凝練、最精微的文學樣式,但卻表現了最豐富、宏大的生命體驗。那么,作為父母,應該怎樣為孩子讀詩?在學校里,應該怎樣教學詩歌?

金波:我想,詩是一種家庭文化。也就是說,最理想的家庭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更在于是有家庭文化的;而詩和詩意,我認為是家庭文化的基礎。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喜歡詩歌、感情非常豐富的孩子,他和人交流起來不困難。而且,中國的詩教非常重要的一個中心就是溫柔敦厚而不愚,興、觀、群、怨,這是多么豐富的內容。

另外,在學校里,我覺得詩歌的教學是薄弱的一環,老師覺得不好教。確實如此,短短的幾句,怎么去跟孩子們闡述呢,所以最后教學的方法就變得比較單調,有感情的朗讀,朗讀一遍再朗讀一遍,一會兒一個人朗讀,一會兒一群齊誦,從頭到尾就變得像一堂朗讀課了。實際上,我覺得詩歌的教學其實是可以非常豐富的,詩留有最大的空間,它可以激發想象力,這不就是詩歌教學最終的目的之一嗎?詩的技巧可以激發孩子再創造,剛才我們已經說到了仿寫,這也是在創造;而且朗誦不是念一遍就完了,詩歌朗誦應該是孩子發現了詩歌,我們是在他朗誦當中發現了這個孩子。在詩教學當中,老師創造新的教學方法的天地是非常宏大、開闊的,只要老師愛詩。

讀書報:中國是一個詩歌大國,但相較于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的繁盛,詩歌的寫作欣賞其實相對來說處于一個比較邊緣的角落。那么,普通讀者如何去感受詩歌,詩歌如何能夠重回大眾視野呢?

金波:我們要做一些普及詩歌的工作,比如說建立學校的文學社團、朗誦興趣小組等,這是外部的條件。另外,我覺得非常重要的是,盡早的把孩子引入到詩歌創作的實踐當中;因為只有寫詩,孩子才會慢慢的懂得欣賞詩,他也就真正的深入到詩歌里頭去。不僅要給孩子讀詩的機會,也要給他創造詩的機會。其三,要把詩歌和生活聯系起來。比如母親節,孩子們是否能找到、朗誦甚至創作相應的歌頌母親、母愛的詩,那么,詩教的效果立刻就顯示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