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欧美三级经典在线观看,欧美a级毛欧美1级a大片式放,午夜无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日日av拍夜夜添久久免费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文學的地域性——歷史、記憶與現實”中外作家交流研討會在京舉行
來源:中國作家網 | 王楊  2018年04月17日08:05

4月16日,“文學的地域性——歷史、記憶與現實”中外作家交流研討會在京舉行

4月16日,由魯迅文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共同主辦的“文學的地域性——歷史、記憶與現實”中外作家交流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所長陳眾議,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邱華棟,參加魯迅文學院“2018國際寫作計劃”的外國作家, 以及多位中國作家、學者圍繞文學的地域性、文學對于歷史現實的書寫等話題展開深度交流。研討會由《世界文學》主編高興主持。

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中)講話

《世界文學》主編高興(中)主持研討

在全球化的今天,對于文學書寫中的歷史、記憶和地域等話題可以生發出很多想象。吉狄馬加談到,全球化當然帶來了更為便捷的交流,但從另一個意義上說,無論世界如何變化,寫作的人都很難離開自己的母語文字,寫作者的個體生命在何處、有怎樣的經歷,決定了其文學書寫的精神基因。他說,在頻繁的國際交往過程中會有一種對于文學表現形式同質化的擔心,關于外部世界的想象對今天的文學書寫很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作家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記錄所置身的時代,書寫這個時代人的復雜性以及人與時代發生聯系的對應關系。

中外作家進行熱烈討論

捷克作家大衛·扎布蘭斯基發言

意大利漢學家、翻譯家、小說家雪蓮發言

文學書寫與歷史、現實的復雜關系,成為中外作家著重討論的話題。在捷克作家大衛·扎布蘭斯基看來,真正的作家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捕捉當下,文學不過是要找到一種方法來進入當下,可世界變化的速度超過了寫作的速度,每次作家捕捉到的當下在寫出來的時候都已經成為歷史,而實際上,歷史就是當下,就是現在。他認為,書寫現實的一個好辦法就是著眼于未來,只有在那里才能真正看清當下并描述當下。學者程巍認為,現實的快速變化有時給人一種同時生活在幾個時代之感,在這種對于時空的快速感知里面,可能會有一種新的文學敘述形式出現,這對于文學來說可能是一個機遇。

智利詩人、學者羅伯特·艾多發言

翻譯家余澤民談到了匈牙利文學乃至整個東歐文學的一個核心主題就是歷史與記憶,很多作家會自覺地去記錄歷史,他們在創作時,既需要與歷史保持距離,以便能夠看得清晰,又不會離得太遠,因為人們會遺忘,而文學書寫歷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抵抗遺忘,我們對于現實的認知也是建立在歷史記憶的基礎之上。

對此,扎布蘭斯基提出,書寫歷史固然重要,但有些作家會把歷史書寫作為安全港從而避免面對現實中讓他們感到不安的東西,作家通過書寫現實來證明自己是有能力記錄當下的。斯洛文尼亞作家芭芭拉·保加可尼克反駁了這種觀點,她說,在斯洛文尼亞,很多歷史特別是二戰前的歷史已經被有意無意地遺忘了,經歷過那段歷史的祖輩也慢慢不在了,記錄這部分歷史的難度遠勝過描寫當代的某些內容。

丹麥小說家福勞德·歐爾森發言

學者蘇玲分析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的非虛構寫作中對于歷史的描述以及文學界對于這種寫作方式的質疑,認為對歷史和記憶的文學書寫可能一直就是擺在作家面前的一個大問題,歷史就是歷史,但文學不應該也不能夠迷失在歷史當中。智力作家羅伯特·艾多談到,作家可以通過講述歷史來表現現在,也有人描寫現實而實際上是在描述過去或未來,無論作家講述的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寫作形式是散文還是詩歌,他所寫的都是人性,都是現實的本質,都是他們自己所處的當下。丹麥作家福勞德·歐爾森提出,人類的道德水準似乎并沒有隨著科技的發展而得到提升,究竟歷史是線性的發展,還是不斷的循環,至今還沒有明確的答案,而作家寫作就是為了要尋找一個答案。作家是挖掘者,只要挖得足夠深,就能夠找到真相。

加拿大詩人弗朗索瓦斯·羅伊認為,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文明,同時也經歷了種種變遷,她感興趣的是,中國的年輕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歷史的,他們是否對歷史感興趣,還是他們已經急著準備跨入未來?

陳眾議談到,自己這一代作家和學者很執著于文學的地域性、歷史、記憶或現實這樣的話題,但年輕一代因為生于不斷變化的時代,已經習慣或很快認同這種變化,他們中的很多人所憂慮的不是歷史與現實的關系,而是現在與未來的關系。當然隨著年齡增長,年輕一代的想法也在逐漸發生變化。青年作家蘇寧提出,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性的概念在淡化,歷史與記憶可能已經不足以支撐對于未來的想象,我們今天對文學的理解是否要重新在某些界面做出調整。

詩人、翻譯家樹才臨時為法國詩人、小說家多米尼克·歐塔維當起翻譯

法國作家多米尼克·歐塔維以法國科西嘉島的獨特語言科西嘉語為例,說明地域對于語言和文學書寫的影響??莆骷螎u受到意大利文化的影響很深,科西嘉語與意大利語相近。所以科西嘉島的作家在寫作時要么選擇法語寫作,以此來取代意大利語言和文化的影響,要么是帶入科西嘉語的氛圍,寫出一種既不同于純粹的法語又不同于科西嘉語的一種文學,給法語寫作增加了異質性。詩人樹才談到,地域性讓作家在寫作時不斷問自己“我在哪里,我真的在這里嗎?”但實際上,我們只是被當下帶著路過某一個地域。世界上很多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焦慮,就像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不知道明天會去哪里,當下的文學也許是為了見證這種焦慮。

研討會上,作家朱山坡和意大利作家雪蓮分別結合自己的作品講述了對于歷史現實的書寫;越南作家周光勝、韓國學者金泰成等介紹了各自國家的文學、文化與中國文學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流變。

參加研討的還有夏露、趙興紅、陳崇正、林森等作家、文學研究者。(攝影:胡嘉、劉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