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欧美三级经典在线观看,欧美a级毛欧美1级a大片式放,午夜无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日日av拍夜夜添久久免费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華天韻:《回望》——黎里水網般交織的非虛構敘事
來源:中國作家網 | 華天韻  2017年02月20日10:06

吳江黎里,是金宇澄只居住過大半個月的故鄉。在南方周末的一篇訪談中,金宇澄說“我還是覺得,事事都因為這地方而起”。這個水網密布的江南小鎮,一聲不響,卻藏著上一代人的身份、歷史、人生際遇。2013年,金宇澄的父親帶著他“中共情報人員”的身份和“一肚子的秘密”去世。從母親那里,金宇澄拿到了一批父親與好友的信札;其中透露的許多故事,母親也不知道。

在長篇虛構小說《繁花》之后,金宇澄在新作《回望》中“回望”父母的往事,“留取樣本”,以非虛構的方式付諸筆端。《回望》全書共分四個章節,《我的父母》《黎里·維德·黎里》《上海·云·上海》《我們回望》。“黎里”和“上海”分別是金宇澄父母的家鄉,“維德”和“云”則是他們的名字。第一章脫胎自金宇澄1990年代以父母為原型寫的《一切已歸平靜》,2014年發表;第二章主體部分是于2015年發表在《收獲》上的《火鳥——時光對照錄》;第三章依據金宇澄母親制作的兩大本剪貼,以她口述實錄整理成文。在第二、第三章中,還夾雜了大量父親筆記、三人的日記、往來信件、史料文字和照相圖片。

若非此書,這些故事都將被塵封起來:金父與其友蕭心正雪天拂曉“在槍聲中赤足涉水數里”;刺殺漢奸葉冠吾,“登樓將其擊斃,事畢提槍出門,在戲館人群中獨入小弄去也”;因日共佐爾格一案牽連反復入獄、受日方刑訊逼供而機智應對;建國后受潘案牽連、文革間打成右派,反復交代“認罪”、清掃十年廁所;金母家在上海的發達史;父親從未在文字中提起的與母親的相遇相愛,政治處境困難年間兩人的相依相守。

金宇澄在書中寫,“人的全部印象,連帶記取他的活者本身,全都消失后,才是真正的死亡。人是在周而復始替換這些印象中,最后徹底死去的。”他將這些行將徹底消散的印象用文字凝固到紙上,也是為了留住“幾代人回憶、探尋的總和”。

金宇澄對敘事方法的看重,在《繁花》的復調敘事、花開各處就可見一斑,在《回望》中,生動的各方材料成為他最好的原料,金宇澄更是將敘事的豐富性做到了較《繁花》更勝一籌。

第一章《我的父母》,以第三人稱的視角,寥寥幾千字,勾勒了二人、尤其是父親的生平概略。在第二章《黎里·維德·黎里》中,金宇澄以自己同父親回黎里老家重游故鄉的經歷為引,梳理了父親的人生,中間交織以家族與黎里的故事或者傳說,打碎時間的連貫性,摘取各種材料補綴歷史,上下翻飛,一個個歷史中的故事如水中石塊一般緩緩浮出水面,令人目不暇接。第三章《海·云·上海》則以母親為第一人稱,以正敘的方式,夾以日記、通信摘抄,緩緩敘述她從出生到1966年之間的經歷。第四章《我們回望》又以金宇澄本人為敘述者,將自己的青春歲月與父母的青年時代相關照。父親、母親的青春歲月,在他們二人分別的敘事中徐徐展開,再慢慢交匯到一起,和那些引文一起,如同無數條河流向同一個方向流動,編織成如黎里水鄉那樣錯綜復雜的水網,描畫出一個時代的側影。

金宇澄不在材料之外再抒發過多的評論,只是技巧性地羅列事實。“對比在這本書里,是無處不在的,敘述也因此呈現跳躍和漸進,相信現在的讀者可以接受”,金宇澄在訪談里這樣說。在寫到1937年吳江淪陷后太湖地區散兵游勇向居民勒索錢財的事情之后,他蕩開一筆,寫父親少年時期看“太湖強盜”清掃他老家斜對岸的大當鋪的故事。旋即引用了三段材料,一是《父親筆記》中敘述“田胡子游擊隊”打著抗日的旗號,以駐扎鎮上為脅要錢;第二、第三則分別是倦圃野老的《庚癸紀略》和柳兆熏的《柳兆熏日記》,記述咸豐十年間太平天國的“長毛”占領吳江的景況。日光底下無新事,從古到今,以各種名目占領、打劫黎里的人從未消失過,歷史與歷史形成了一種滑稽的對照。

父親與母親對于同一時期的兩種敘述,往往也形成一種對照關系。1942年7月29日,化名“程維德”的金父被日本憲兵逮捕,經反復審訊,下肢幾近癱瘓,先后關押在日本憲兵監獄、汪偽監獄、杭州監獄,直到1944年12月 “保外就醫” 方得以出獄,“半身癱瘓、心臟擴大”,出獄未久又接到自己父親離世的消息。而在母親的敘述中,1945年10月認識程維德的時候,覺得“很爽朗,社會經驗豐富”、“英俊端正、只是個子稍矮些”,只知道他與朱維基老師曾是南京監獄的獄友,絲毫不知道他工作的內情和過去的經歷。站在他二人結識的時間點上回望,一個投身情報工作在獄中受盡饑寒病痛,一個在上海富裕家庭長大從小衣食無憂,而二人此后的人生軌跡從此合流,這時代寫就的劇本不禁使人唏噓。1955年6月7日,父親因涉及潘案以開會為名從家中被帶走,消失6個月,期間父母只有偶爾的通信,而后金父再次鋃鐺入獄,回到了曾經被日本人關押的南京監獄。直到1956年12月,方才得以出獄。在父親的部分中,這一段時期被略過,只有緊隨其后整個60年代不停的《申訴報告》,將自己在抗戰時期的工作不耐其煩地一遍遍重寫,以證實對組織的忠心和自己的清白;在母親的敘述中,這段時期則是一個人拉扯三個孩子,并在毫無確證的等待中度過的艱難時光。

在父母經歷的主線之外,金宇澄常常用部分筆墨旁逸斜出,講一個個延伸的故事。金的文字不動聲色,表面平靜如水,在遇到驚心動魄的時候尤其克制,其講述的內容往往波瀾涌動、暗藏玄機,兩相反差,讓人有“平地起驚雷”的閱讀感受。金父在杭州監獄押解時,監獄里進了一位身披獺皮大衣、出手闊綽的北方人,因為沒有救濟,最后落得蓬頭垢面、極寒而亡,死時只穿了一套底衫褲。日軍侵占吳江,鎮里迫于壓力將無親無眷的尼姑用菜販小船運去作慰安婦。父親兒時玩伴沈玄溟一家,沈母出軌家中一位年輕醫生租客,沈父氣郁而死,玄溟此后逐漸不上學,染上煙、賭惡習,醫生后又與沈玄溟妻子席卷家里所有錢財私奔,沈家遂敗,玄溟二十五歲即癮發而亡。而這個故事的另一面,卻是抗戰期間,賴得這位年輕醫生通風報信,使中共地下工作者成功轉移。大量父親的同僚,在青年時就犧牲,“文潮未婚,殉難時年方二十三歲。”、“俞清志……被國民黨忠義救國軍暗殺”、“前有大河,后有追兵,許永料、施明不愿被俘,一起跳河犧牲”、“馬希仁弟馬希賢,亦遭暗殺于商榻,尸骨無存”,這些人往往除了共事過的人知道以外,名不見彰。金母小時候生活的弄堂口的鑲牙店門口,常常有泡著的死嬰。在主線之外,我們能夠在主角和這個時代間找到巨大的空隙,這些一兩句點染的故事、甚至不成故事的片段,雖然只能看到一鱗半爪,卻給人以無限發散的空間,仿佛再靠近一點觀察,就可以看到另一個深不見底的故事。這些細部彌漫在全書中,與主線人物一起構成歷史的微觀標本,帶人踏入那個時代的風塵里。

金宇澄試圖將板結的歷史翻松,重現一些時代的片段。這些片段的交織,以水鄉河網般的結構,串流出兩個人的生命軌跡以及他們周遭人事的浮光掠影。焦點在兩個人身上的文本,也因此有了能投影時代大背景的可能。跟隨金宇澄的筆觸,讀者得以上溯到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年代。如果說還有遺憾的話,那就是或許出于某些顧慮,或許礙于篇幅和材料的限制,或許主題限定在金宇澄父母的青年時代,回望的故事在一九六六年戛然而止,停在母親的一句,“海風刺骨,寒氣逼人,我們將面臨一場更大的風暴,經歷人生中更為驚心動魄的磨難”。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生)